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脱贫攻坚专题>详细内容

宁陵县脱贫攻坚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计划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1-20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一、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宁陵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筹全县工作全局,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全县脱贫攻坚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工作目标。截至2015年底,全县有贫困村64个,贫困户21325户,贫困人口44208人。2016年计划脱贫24个贫困村,5905户11810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使24个贫困村“出列”,已脱贫5626户12179人,完成脱贫任务103.1%。
   (一)突出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部署,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李振兴任政委、县长马同和任指挥长的高规格的宁陵县脱贫攻坚指挥部,6名县委常委分别担任6个专项组组长。制定并完善了《宁陵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暂行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实行严格的问责机制,建立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工作责任体系,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我县的这一做法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专门表扬,认为我县组织领导强、工作力度大、责任效果好。
   (二)突出建档立卡,强化精准识别。今年以来,我县严格按照《河南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规定,认真落实了贫困人口识别原则、识别标准、识别方法和识别程序。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和“两公示、一公告”的形式精准甄别贫困对象。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了精准识贫“回头看”工作。针对贫困人口过多集中在贫困村,有的甚至全部分布在贫困村,个别行政村甚至没有贫困户这一状况,我们决定及早着手、推倒重来。经过重新精准识别,全县贫困村中贫困人口占全县总贫困人口比例由之前的78%降为现在的26%,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12%,非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7.25%,贫困人口的分布趋于合理,我县做法受到省市扶贫办的肯定和好评。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使我们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为我县各项脱贫政策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规范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入与退出工作流程,我们在学习外地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三个统一”要求:统一规划乡村两级公示版面、统一规整乡村两级信息档案、统一规范贫困户建档立卡。经过统一规范,乡级公示版面整合为7个方面内容,村级公示版面整合为6个方面内容,乡级档案规范为16项,村级档案规范为“9+1”十项,贫困户档案是一户一档,充分体现了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对象、方法和成效,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10月3日,根据工作安排,我们开展了全县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截至12月10日,全部完成了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经过统计:目前,全县总共有未脱贫户21312户,贫困人口44818人,其中新增326户659人,返贫15户41人(含2016年拟脱贫户5644户,拟脱贫人口12270人)。
   (三)突出规划编制,强化资金整合。认真制定了《宁陵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将贫困村九项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多次召开全县脱贫攻坚九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专项会议,委托专业设计公司制定“一个计划、两个规划”:贫困人口脱贫计划、乡村两级脱贫规划,并结合贫困村实际,完成了项目库建设工作。按照“美丽乡村”的标准,全面实施“9+N”工程,即在全面推进贫困村道路整修、电网升级、危房改造、水利设施、文化广场、村室、卫生室、文化室九项基础建设的同时,根据各个贫困村需求,着力建好幼儿园、养老院、路灯、下水道、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努力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
    为保证24个贫困村“一个计划、两个规划”的落实,2016年,我县共整合各部门资金2.6亿元。用于2016年贫困村九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1.9亿元。其中:贫困村道路畅通工程,投入资金1.3亿元,铺设路面124.8公里;水利设施建设工程,投入700万元;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投入2000万元;危房改造工程,投入资金708万元;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工程,投入资金1100万元;信息化建设工程,投入资金530万元;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投入投资1120万元;健康扶贫工程,投入资金1300万元;教育扶贫工程,投入资金510万元。
   (四)突出项目实施,强化基础建设。为抓好项目实施,我县采取了“六个统一”工作法,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工程进度及质量。统一项目规划。委托专业规划公司对全县2016年脱贫的24个贫困村进行了规划设计。制定《宁陵县2016年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将需要建设的项目一一列出,细化到乡(镇)村,绘制了详细的项目作战图,将项目建设标准、投入资金、施工工期和竣工工期逐一标注,确保项目按规划有序建设。统一资金管理。出台了《宁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实施方案》和《宁陵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项目跟踪问责制,要求审计、纪检、检察等部门重点加强对各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使用等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统一建设标准。根据贫困村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民俗风情、实际需要等,合理安排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突出乡村特色,与新农村建设无缝衔接,严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统一施工工期。9月初全县24个贫困村九大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工,并明确定了建设项目牵头领导、具体责任人、具体监督人,确保工程有人牵、项目有人盯、质量有人管。统一竣工验收。项目竣工后,统一组织审计、检察、住建、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联合验收组,对工程统一验收,凡达不到工程质量要求的坚决推倒重来,严把工程质量关。统一检查督导。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选派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三名局委一把手组成三个专项督导组,不间断进行督导,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办公、坚决督导整改。目前九大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正在进行工程扫尾,验收合格后将全部投入使用。
    在九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县、乡、村三级干部队伍是领导靠前指挥、现场办公;帮扶干部、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吃住在村;督导人员督促到村、到户、到项目。为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县主要领导每周三次以上入村督导、现场办公,就地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稳固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于亲切指导,认为我县贫困村九大基础设施项目站位高、动手早、投入大、推进快、成效显著。省脱贫攻坚工作第五督查组对我县贫困村九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五)突出产业扶贫,强化长效机制。今年以来,我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长效机制,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要求,紧密结合乡村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产业扶贫做大做强,提高扶贫“造血”功能,形成了“12345”产业扶贫大格局,促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
“1”就是坚持一个特色农业主渠道,发展壮大特色种植业。发挥传统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通过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依托河南省张弓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福润食品有限公司等12家加工企业,发展优质粮食产业;以阳驿乡温棚葡萄、程楼乡黄瓜、孔集乡山药等果蔬基地为中心,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带动了1800户贫困户增收。“2”就是坚持对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两个覆盖,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光伏发电等产业。发挥我县养殖大县、养羊大县、少数民族大县等优势,通过“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依托河南豫东牧业有限公司等30多家规模养殖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2500户贫困户依靠养殖增收。引进富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伏项目,计划投资4.4亿元,覆盖全县106个贫困村,带动1920户贫困户发展光伏发电,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3”就是坚持三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利用我县2 2万多亩酥梨产业优势,开发了万顷梨园风光游。着力办好一年一度的梨花节和酥梨采摘节,成功开发了皇家梨园、百年梨树王、梨园四亭、金顶阁等旅游景点,培育了“农家乐休闲”“花海果洋观光”“授粉采摘嫁接体验”“梨园养生度假”“写生摄影艺术创作”五大旅游观光体系,每年吸引3 0多万人到宁陵休闲旅游观光,带动贫困梨农年人均增收1000多元;与龙泽五洲国际文化投资(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了《“醉.梨园”文化生态养生旅游景区》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对万顷梨园进行保护性开发,总投资28亿开发,占地面积2530亩,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周边村1000户增收。发挥白酒生产优势,开发了张弓酒工业文化游。开发出企业文化游、酿酒工艺流程游和酒香四溢探源游三条旅游路线,带动周边13个行政村200名贫困人口,从事相关服务业或入厂就业增收。国家旅游局已批准我县己吾城、桃园关等8个特色旅游村项目建设,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做大做强。“4”就是采取“互联网+”模式,大力发展电商流通产业。先后创办了“互联网+中阳电子商务”、“互联网+供销网络”、“互联网+邮政部门”、“互联网+北京网库集团”等四种模式,培育和带动1500余名贫困人口,通过互联网营销产品或从事物流配送等方式增加收入。“5”就是采取五种模式,大力发展特色加工业。我县通过“企业+党支部+贫困户”、“能人带动+贫困户”、“公司+贫困户”、“经营大户+贫困户”、“互助合作社+贫困户”等五个模式,辐射带动全县6个乡镇20多个贫困村700多名贫困人口从事特色加工增收脱贫。如柳河镇新鹏泰塑料编织有限公司,为每户贫困户免费提供无缝编织袋封口机,并负责对贫困户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确保帮扶户年收入不低于8000元。刘楼乡无咎屯村门业等8家企业吸纳安排村周边171户187名家庭贫困而又不能外出的中青年入厂就业,月工资在2300元—5000元。刘楼乡陈庄玩具厂等7家企业,带动240贫困户268名贫困人口从事玩具分散加工,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       
   (六)突出平台建设,强化脱贫成效。一是抓好“六个平台”建设。按照“8个有”的标准(有办公地点、有领导组织、有醒目牌子、有工作措施、有工作流程、有工作标准、有档案材料、有专人负责),认真抓好产业发展、涉农资金整合、转移就业、特殊救助、保障兜底、金融助力等六个平台建设。每个平台指定一个县直职能单位具体承办,每周召开一次平台建设进展汇报会,促进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二是注重脱贫成效。在健康扶贫方面:针对我县存在因病致贫的突出问题,县财政拿出350万元,为2.9万名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购买了重大疾病补充医疗商业保险,最高保障金额达30万元。在人寿保险公司参加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为贫困群众构筑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救助和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四重医疗保障”网。在教育扶贫方面:2016年全县教育共落实各类救助资金 3371.3 万元,受助学生1.1万名。其中,资助高中学生2074名,初中3229人,小学1711人,落实2016年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3079人,贷款金额2457.3万元。为113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3-6岁儿童,每人补助1000元学前教育保教费和生活补助费,切实减轻了贫困家庭教育负担,确保全县没有发生一起因贫辍学现象。在特殊救助方面:县残联积极与贫困残疾户对接,积极申报5927名残疾人享受生活救助,发放6437人残疾护理补贴,对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共计投入75万元。在社会保障兜底方面:把全县贫困人口中患有重病、重残、无劳动能力的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实现低保对象和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对接。截至目前,我县共对摸排出符合条件的11507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兜底脱贫工程。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组织全县各企业根据岗位需求、用工意愿拿出3160个工作岗位,在规定时间内与各乡镇2047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对接,经过转移就业预计人均增收3000至6000元,达到了“登记一人、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预期效果。商丘日报以《政府搭台促脱贫 农民争赶“扶贫会”》为主题,专刊报道了我县在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这一做法。在金融助力扶贫方面:全县成立了“四位一体”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融资领导小组,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服务对象。县财政拿出300万元专项扶贫担保风险基金,支持县金融部门发放针对贫困户的小额信贷贷款。目前。全县已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84户,金额458万元。发放产业精准扶贫企业贷款13家,金额3.02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216人,带动创业3人。
   (七)突出选派管理,强化精准帮扶。一是因村派人。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单位作后盾,队员作代表”的帮扶机制,县直各单位均选派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每个单位负责帮扶1-2个村,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派驻了驻村第一书记,非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由本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覆盖率达到100%。二是加强培训。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政策、产业扶贫举措、农村实用技术运用等,9月中旬集中3天时间在县委党校对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党支部书记三支脱贫攻坚工作队伍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帮助“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村支部书记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工作新形势、扶贫工作新任务,提高其履职能力。三是严格考核。9月6日,我县组织15个考核组,对全县14个乡镇和产业集聚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成效考核和评分排名,对排名先进的进行嘉奖,对排名靠后的进行通报批评,以考核表彰促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八)突出督导宣传,强化责任落实。一是建立四级督导体制。我们把督导工作贯彻始终,采取县领导督查、纪委巡查、指挥部明查、专项组督导相结合的四级督查机制,认真督促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二是抓好舆论宣传。广泛利用工作简报、电视、报纸和微博、微信平台等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我县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积极引导社会扶贫,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为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扎实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县共编发专题简报105期,发布工作信息500多条,书写标语3600条,制作展板100幅,在省市报刊媒体刊发相关工作报道230多篇。三是落实“七个责任”。全面落实了县委县政府的主体责任、乡镇党委政府的具体责任、村“两委”班子的直接责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首要责任、帮扶单位的共同责任、县级干部的包乡责任、乡镇干部的包村责任等七个责任。通过狠抓责任落实,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今年以来,全县对9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党政纪处分,查处侵害群众利益案件20起,党政纪处分30人,移交司法机关3人。
   (九)突出移风易俗,强化精神扶贫。我县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主题活动为载体,实施“富脑袋”工程,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从今年6月就开始在全市率先着手部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贫困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通过几个月的持续发力,宁陵县移风易俗活动初见成效,渐入佳境。同时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00余名贫困人口接受培训,掌握一技之长。12月5日。《河南日报》以“宁陵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为题,在头版头条大篇幅进行了报道。市委副书记苏长青作出批示:“宁陵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主动积极、真抓实做、措施过硬、可圈可点,望持续发力,确保实效”。12月10日,在全市重点工作观摩点评活动中,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获得全市第三名的好成绩。
    二、2017年主要工作
 
一是做好脱贫规划设计。针对宁陵县发展现状、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编制宁陵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编制2017年项目库,精准安排到户项目和强化脱贫保障项目。指导乡(镇)、贫困村制定脱贫规划和脱贫计划。
二是进一步规范完善档案资料。对县、乡、村各种基础材料进行再整理、再完善,确保贫困户各种信息准确无误。做好脱贫贫困户退出和返贫户录入工作,加强信息系统动态管理。
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六个统一”,认真总结我县“9+N”工程建设经验,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坚定不移地做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解决贫困村通路、通水、通电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贫困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做好2017年贫困村九大基础设施建设,补齐2014、2015年度已脱贫村的基础建设短板,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加大产业扶贫支撑。结合我县资源禀赋,围绕酥梨、花生、葡萄、白蜡杆、养殖、电子商务、光伏、旅游等产业,发展一批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扶贫项目,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经营收益。加强金融扶贫“四位一体”政策落实,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金融支持。
五是落实保障救助政策工作。认真落实省政府15个办法和专项方案,落实好社会兜底、教育救助、医疗保障等扶贫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全面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宣传和动员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企业等各类组织帮扶。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及其他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
六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继续整顿软、弱、涣、散的村级班子,重点管好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三支队伍”,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要及时提拔重用。
七是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主题活动为载体,加强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和市场意识培育,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市场竞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推动扶贫开发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 5UQ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终审:宁陵李闯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