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探秘宁陵”地名系列二十六:“营屯”村名源穆桂英72营?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10-19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宁陵西部和睢县接壤的地方,有很多村庄称为“x营”、“x屯”,为什么有如此多这么命名的村落呢?当地村民讲,这是宋朝年间巾帼英雄穆桂英率兵在此安营扎寨,共有72营,此后就形成很多以“营”“屯”命名的村。一些地名辞条也这样记载。历史事实是这样的吗?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然据考证,穆桂英本是文学形象中的巾帼英雄,其故事起源于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原型为明末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秦良玉。考古学家卫聚贤撰《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穆姓实为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语的音转。历史上既无穆桂英其人,那么由她安营扎寨形成村名之说也就没有了史实基础。因此,“营”“屯”村名的来历我们要另觅答案。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让我们看看《辞海》第1732页,“营”字的第一个义项是这样写的:“军队驻扎的地方。如:安营扎寨。”而“屯”有“聚集储存;军队驻防”之意,即建有一圈防御性围墙的寨子。又有谚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看来“营”“屯”都是与军事有关的,并由此而形成村名是很有历史渊源的。这最早要追溯到三国曹魏政权时期,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兵灾祸结,使中原“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196年曹操打败吕布,稳定中原,为解决军粮之需,巩固其后方的统治,而采取了组织人力垦荒屯田措施。其形式有两种:一是驻军,以营为单位,每营六十人,边打仗边生产;二是招民,以屯为单位,每屯五十人,只生产不打仗。屯的首领叫屯司马,屯民称屯田客,曹魏政权只用租田形式对他们进行管理,垦荒的结果使农业达到了恢复和发展。从此,中原大地上“营”“屯”遍布。至元代时,中原一带又几经战乱,政府继续实行屯田制度,据《元史·兵志》载:“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这就是探马赤军的军农合一制,使河南回回人散居全省,又聚居在农村某一居民点,逐渐形成屯、营自然村。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而使宁陵、睢县一带大量形成“营”“屯”村落的,则是在明代: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一是大量洪洞移民进入宁陵屯田,即民屯。明朝建立后,那时河南人口稀少,土地荒芜。据成化《河南总志》统计,信阳、裕州、考城、柘城、夏邑、宁陵、新蔡、泌阳、镇平、新野、胙城及唐县12个州、县人口仍在千户以下,迫切需要补充劳动力。而与河南邻近的山西省则地狭民稠。于是朱元璋于洪武三年、四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连续五次移民于河南。据《明实录·洪武录》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迁山西泽、潞二州之民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其时老百姓迁来垦荒屯田,属地方政府管辖,“人给十五亩,荒地二亩,免租三年”(《明史·食货志》)。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二是明初睢州置睢阳卫,实行军屯。洪武七年(1374年),定《屯田法》,号召全国卫所官兵屯田。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耕种。《明史·食货志》又载:“中原各卫每军授田五十亩为一份,给耕种、农具,教植树,复租赋。”当时睢阳卫有五千名卫军,以垦荒耕种为要务,所以屯田面积较大。军屯之地原先全部为官田,但其后因诸多原因逐渐演变为了民田。而过去的军团聚落地也都演变成了与民屯聚落一样的普通自然村了。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从大量的文献典籍来看,民屯和军屯的村落其通名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以“营”字为通名他,另一种是以“屯”字为通名。在宁陵县西部及南部的“营”“屯”多是军屯,这些聚落当时多属睢州;而其以东“营”“屯”多是民屯形成的聚落。如今,宁陵县“营”“屯”村落的命名分类如下: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1)以距某地的距离命名。如城郊乡的八里屯,是以距宁陵城所处的距离而命名的。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2)以屯田人的族姓命名。如张弓镇罗营、徐营;黄岗镇的柴营、苏屯、小李屯;柳河镇的吕雪盘;刘楼乡的滕营、薛屯;阳驿乡的冯营、阎屯、郭屯、朱屯;程楼乡杨古屯;逻岗镇谢营。1981年宁陵县地名普查成果卡载:“薛屯:明洪武年间,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当时庄前有条大河,年年泛滥,薛姓就在村围筑个圩子,便取村名薛屯。”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3)以屯田人首领名位村名。如华堡镇的蔡吉屯(原名蔡旗屯)、黄岗镇的魏营、阳驿乡的陈营。1981年宁陵县地名普查成果卡载:“魏营:该村是明代魏总兵的外庄子,故名魏营。”“陈营:明末清初,社会混乱,烽火四起,某陈将官率兵一营,曾在该村安营扎寨,故取村名陈营。”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4)以屯田人的族姓及官名命名。如黄岗镇的民张营。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5)以方位词命名。如逻岗镇前屯、后屯,1981年宁陵县地名普查成果卡载:“清光绪年间,为防黄水,北村和南村各筑一个围子,取名前屯和后屯。”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6)保持原村名,后加“屯”字命名。如华堡镇的辛屯、刘楼乡的无咎屯。1981年宁陵县地名普查成果卡载:“辛屯:清同治年间,有户辛姓从河北迁此建村,取名辛庄。后因防黄水打个屯,改名辛屯。”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7)以自然地名村。如华堡镇的老君屯,1981年宁陵县地名普查成果卡载:“老君屯:明末,该村北有座老君庙,清嘉庆年间,为防黄水,围村打个土屯,故名老君屯。”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8)以历史事件名村。如石桥镇葛伯屯,“夏时葛天氏的后裔葛伯被封为国君,名葛国,建都于此。明代在此筑屯,村名葛伯屯。”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宁陵县以“屯”命名的村落众多,而独以“葛伯屯”以历史事件名村。如今,在葛伯屯一带流传着“葛伯屯里城摞城”的故事,该村地下到底埋藏着什么秘密呢?下期我们继续探秘。(宁陵史志办 马学庆)fSl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