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探秘宁陵”地名系列二十一:宁陵古村为何建寨筑堡?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7-0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目前,宁陵一些村名多含“寨”、“堡(bǎo)”,如魏寨、于庄寨、华堡。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村称“寨”称“堡”呢?这要从清末时期的战乱说起。当时,农民起义烽火四起,社会动荡混乱。官府为抵御匪患兵灾,保村护民,就组织民众挖壕筑墙建寨,宛如城堡,作为团练据点,夜间巡警,以防被抢,附近的小村日落前也牵牛拉粮住在寨里。以后这些村就以“x寨”、“x堡”为名。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宁陵建寨筑堡的原因主要为防止捻军和土匪对民众的侵扰。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寨堡》载:“(宁陵)旧无寨堡,承平志也。自咸丰三年,粤匪煽乱,捻匪蜂起,乡绅起义,遵谕团练。八年秋,创建华堡寨,兵粮储富,可持无恐。嗣是各团仿筑,保障居民,裨益非鲜,是宜志。”宁陵地方乡绅倡议办团练,筑寨堡,练武屯粮,以抵御捻军。对于寨堡的作用,清代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载:“自寨堡之议行,民尽倚险结寨,平原之中亦挖濠作堡,牲畜粮米尽皆收藏其中。探有贼信,民归寨堡,凭险拒守。”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咸丰八年(1858年),全县共修筑寨堡47处,官道北28处,官道南19处,分别为:许庄寨、翟楼寨、赵村集寨、大孔集寨、桃堌集寨、徐黑寨、石桥集寨、孙迁寨、二堡寨、万集寨、后赵庄寨、柳河集寨、桃园关寨、杨楼寨、刘华桥寨、吴良吉寨、万庄寨、小孔集寨、于庄寨、坡里村寨、金厢寺寨、逻岗集寨、郑楼寨、胡大庄寨、赵尔庄寨、后吕河寨、张坡楼寨、阳驿铺寨、张瑞寒寨、平乐寨、谢集寨、郭屯寨、刘八楼寨、张弓集寨、毛楼寨、己吾城寨、黄岗集寨、大吕集寨、瓦屋刘寨、华堡寨、马桥寨、夏寨、史家集寨、沟厢集寨、魏寨、八里曹寨、吴祖师庙寨。这些寨堡是乡民防匪自卫的真实依据,也是目前许多村庄称“寨”称“堡”的原因。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我们择要简述一下一些古村寨名的由来: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柳河镇杨楼寨:明洪武年间,杨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名杨庄。清咸丰八年,为防捻军,筑墙打寨,并建所看家楼,逐渐更村名为杨楼寨。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逻岗镇大周庄寨:清康熙年间,该村原名周庄。因位于大河岸,常遭水灾,为此居民在村周筑个土围子,故取名大周庄寨。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石桥镇于庄寨:明末清初,有户于姓从河北逃难来此建村,取名于庄。咸丰八年,为防粤、捻二军,筑一土寨,更村名为于庄寨。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孙迁寨:明洪武年间,孙姓从永城县迁此建村,名为孙迁。清咸丰八年,为防粤、捻二军而筑寨墙,更名孙迁寨。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乔楼乡魏寨:清道光二十九年,该村名为南服集。咸丰八年,为防粤、捻二军,再村周围打个土寨,因主事人姓魏,故更名为魏寨。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赵村乡徐黑寨:该村原名常洛寨。清咸丰八年,为防粤、捻二军,有个叫徐黑的人主持筑墙打寨,故更名为徐黑寨。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筑寨后守卫古寨的是团练。清咸丰年间(1851~1861),宁陵各乡和较大集镇举办团练,如华堡团、毛楼团、黄岗团、张弓团、桃园关团、吴良吉团、赵村团等,驻于寨内,旨在防范农民军的侵扰。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卷八“选举志”专列“团练保举”一节,对于守城守寨有功的团练,皆推荐文职武衔,并入志以彰其绩。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十一日,捻军孙葵心部在攻破宁陵城杀害知县龙德照后,于十四日攻占瓦屋刘寨,继而攻破平乐寨、郭屯寨等。十七日,在即将攻破张弓集寨时,突遭南阳镇总兵邱联恩袭击,捻军有200余人被俘。 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寨堡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曾经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到了和平年代,因失去原有的防御兵患土匪功能而逐渐被平毁。如今距华堡寨不远的马桥寨仍保留有寨墙遗迹。在马桥村支书李世腾的带领下,笔者察看过成段的高岗子寨墙后,见到了该村83岁的老地下交通员李仁祥。据李仁祥介绍,1947年国民党张岚峰部曾在马桥寨住俩月,重修寨墙,建防御工事,寨墙上垛的有夹道,双面都能打枪。当时三道寨墙,东西寨门。寨墙外的“海子”有五米深、两丈宽。一九四九年后,寨墙被拆毁。宁陵47寨中的平乐寨是个很神秘的寨子,军队都忌讳在此作战打仗,又是为什么呢?下期我们继续探秘。(宁陵史志办 马学庆)RtM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