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探秘宁陵”地名系列十六:“华堡”为何称“宁陵第一寨”?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6-0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平安无事喽!”这是电影《地道战》中的经典台词,表现的是民众夜间巡逻看家护院的情形。其实,早在清代,豫东一带已形成寨堡夜巡护村的传统。自清咸丰以来,宁陵县乡纷纷筹建寨堡。所谓寨堡,就是在较大村落外,依村落地形地势,外筑坚强高大的寨墙,寨墙下部垒砖,上部夯土,寨墙上多设垛口,四角多设岗楼;寨墙外则开挖护寨河,并设寨门、吊桥,集居住性与防御性为一体,练兵屯粮。 46Y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华堡寨是宁陵县所建第一座寨堡,始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秋。1992年版《宁陵县志·地名》载:“华堡:原为花包庄,以擅长种植棉花而得名。清咸丰八年,这里修筑土寨,遂易名为花堡寨。因‘花’、‘华’谐音,渐成为‘华堡寨’。”“堡”(bǎo)本意为“用于防卫的土筑小城”,如《晋书·符登载记》:“据险筑堡以自固”。创建寨堡的原因,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载:“自咸丰三年,粤匪煽乱,乡绅起义,遵谕团练。八年秋,创建华堡寨”。建成后“兵粮储富,可恃无恐。嗣是各团仿筑,保障居民。”接着宁陵县又建寨堡46处。46Y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倡导修建华堡寨的是史演龙。华堡寨曾出“祖孙三武举”,即乾隆间辛卯科中式、亚元史懋官,其子嘉庆戊辰恩科中式史春午,其孙道光戊子科中式史演龙,今华堡镇西区史黄庄人。史演龙“(咸丰)八年秋,倡筑寨堡”,抵御太平天国军和捻军,“以团练功,保举都司”(清宣统《宁陵县志》),事迹载《豫军纪略》。《清实录·咸丰朝实录》:“以河南宁陵办团出力。当五品军功武举史演龙、蓝翎。以千总用。”史演龙之孙史立桢,盐科司提举衔,协理。当地人称其家族墓地为史坟,但1958年毁。46Y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据64岁的华堡集退休干部张振业介绍,华堡寨古有“九大环子八大瓮”,八个寨门,两道寨墙,中间距离150米。内寨寨墙高五丈,寨墙上又有七尺半墙头。寨墙上配有土炮,从寨门可向外打八里地。寨墙外有护寨河(俗称“海子”),宽三丈,深一丈多。外寨寨墙高三丈。马家清代为华堡寨大户,有“八个寨门马家七个半”之说。后来社会安定,寨墙原有的防御功能不再,逐渐被平。在镇干部陈克领、王敬的引领下,笔者在华堡集的西南角及镇敬老院外看到仍残存的古寨墙遗迹。 46Y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华堡寨自建成之后,这座距今已150多年的古寨,经历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捻军等农民军与清军交战的多次洗礼,也见证了那个时代宁陵一带的风云变幻,并在之后继续发挥着作用。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8月初,宁柘商县大队以华堡寨为依托,开辟游击区,扩大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两个区级政权。1947年9月中旬,中共柘城县县大队配合睢县县大队和分区1个骑兵连,在华堡寨一带与慈圣镇长侯天露、尚寨镇长宋思治以及他们纠集的宁柘商结合部反动会道门2000人发生激战,部队撤到寨子内防守继而反攻,结果毙敌30余,俘敌100多,缴获200多支长短枪和长矛大刀等。这一仗不仅打击了联防队,更主要的是打击了刚兴起的反动会道门组织(《中共柘城党史资料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7年12月,为配合豫皖苏解放区的大发展,中共豫皖苏一地委建立了中共宁柘商工作委员会,机关驻地华堡寨,书记赵永生,隶属于中共豫皖苏一地委;在成立工委的同时,成立了宁柘商办事处,办事处仍驻华堡寨,主任宋行伍,隶属于豫皖苏一专署,下辖华堡、远襄两个区公所;同时成立宁柘商支队,支队长王飞霄。工委、办事处和支队成立后,在宁陵县华堡、柘城县远襄和商丘县勒马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宁陵县组织史资料 1940-1987》)。1948年6月,党政军领导机构同时撤销。46Y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华堡筑寨建堡是因为抵御捻军的侵扰,而宁陵另一处地名“赵村”也与抵御捻军有关,宁陵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地名与捻军有关呢?下期我们继续探秘。(宁陵史志办 马学庆)46Y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