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宁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探秘宁陵”地名系列十二:“逻岗”地名与李闯王有关?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5-06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你若在逻岗,用普通话发音说“逻岗(luó gǎng)”,当地上了年纪的人便会纠正说,这个“逻”字音不应读“luó”,应该读成“lào”音才对。地道的逻岗人也都一致发音为“lào gǎng”。而通过查阅字典、辞典,“逻”字并无两个读音,为什么逻岗一带将其特殊读为“lào”音呢?经过深入采访了解,这是因为逻岗地名经历了从“涝岗”到“逻岗”的演变的缘故。 II6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位于宁陵县西北的逻岗一带是有名的沙荒盐碱地。一遇风天,漫天的沙尘飞扬,很少能看到养眼的绿意。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风一起,刮到犁地;大风一拧,坑满壕平”,“风起黄沙飞,旱涝不收粮”,这是该区域风沙危害的写照。据1992年版《宁陵县志·概况》记载:“大风过后,有的村庄被吞噬,房屋被压塌,水井被填满,庄稼被连根拔掉,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风沙之苦”。II6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逻岗集一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风沙呢?这要从该村地处古黄河流域说起,而且该村的村名由来就与此有关。宋代,黄河经兰考西潘岗、杞县东、睢县城南折转东北流向,经宁陵县逻岗、柳河北,东经孔集北,进入商丘境内。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宋东京留守杜充试图以水阻金兵南下,在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扒开黄河大堤,黄河从此发生重大改道夺泗入淮。也自此始,宁陵频受黄河危害,“宁濒大河,每罹水患”(清宣统《宁陵县志·堤防》)。在黄河南泛期(1128~1855年)宁陵段黄河决溢达18次。地处黄河岸边的逻岗集深受其害、涝灾不断,每次黄河水退,携裹的大量泥沙便沉积于此,形成典型的风沙盐碱地。逻岗村西有大沙河(发源于民权县睢州坝,为古黄河支流之一),村东南有河患之后留下的沙滩洼地,独此处较高,故名“涝岗”。此处“涝”之含义为“地势低洼,积水不能及时排出而造成的涝灾,或低洼易淹的田地”,总之皆与黄河泛滥造成的内涝或涝洼地有关。此处“岗”之含义为“黄河泛滥之后冲刷留下的高地”。II6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历史的车轮行进到明末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曾多次征战于宁陵。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进入河南,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十一月二十八日,李自成军至宁陵(1997年版《商丘地区志》),李自成与牛金星、宋献策驻李庄村(后改今名李成帝村),其巡逻部队曾驻扎在宁陵城西北的涝岗村。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李自成指挥攻打汴梁(今开封)城时,被箭射伤左眼,遂撤兵至宁陵一带休整,至十二月及次年四月再攻汴梁。因李自成及其巡逻部队曾驻扎于此,李自成军走后,当地群众仰慕闯王威名,将“涝岗”改称“逻岗”(1992年版《宁陵县志·地名》)。字虽然从“涝”变为了“逻”,但“lào”之读音却没变,一直给沿袭了下来。这也是至今,当地群众仍习惯读“逻”为“涝”音的渊源所在。逻岗南侧有一个乡名曰“阳驿”,据说是《水浒》中的宋江所命地名,是真的吗?下期我们继续探秘。(宁陵史志办 马学庆)II6宁陵县人民政府网

分享到:
【打印正文】